“太狠了!”“下次能不能别展示了?”“以前没发现啊……”
北京市东城区2022年5月的一次平安建设推进会上,区委政法委首次公开了一张“地图”,让全区18个街道的“负责人”当场坐不住了,甚至有人直言“当时背后冷汗直冒”。
(资料图)
这是一张东城区大数据地图,每个街道地图上不均匀分布着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圆点,有的稀稀疏疏,有的密密麻麻,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别的风险隐患和不同数量的矛盾纠纷。点击街道地图随即放大——醒目的红色不规则色块是矛盾风险最多的区域,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被精确标注到楼宇、道路,矛盾纠纷变化趋势折线图等分析数据在屏幕上清晰显示。
矛盾调解与风险处置一体化推进,是北京东城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的一项创新。如何避免花架子,清晰的数据摆在所有人面前,一目了然。
“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系统谋划、一体深化、条块联动、整体推进。”一年来,东城区委政法委沿着这条思路不断摸索,努力将老百姓身边的安全稳定问题做到“可感、可触、可见、可解”。
“不是‘狠’,是观念要转变!”
一体化推进,首先要敢于直面短板弱项,才能真刀真枪的抓整改落实。
前述让街道负责人冒冷汗的大数据地图,名为“金水桥边·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就是一份平安体检报告,无声地督促着在场的所有人,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但最初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有人认为只要不出事、“不冒泡”就算完成了任务,“这个系统太狠了”。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献森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这不是‘狠’,是我们的观念要转变!”
事实上,平台首次上线,大家就惊讶地发现,原来“看起来还不错”的表面下,竟然还隐藏着这么多细小的问题,不由惊出冷汗。而这些小矛盾、小隐患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一旦处理不慎,就可能触发“燃点”、引发“爆点”,酿成危害安全稳定的案事件。
“转变理念,就是要把‘大呼隆’变为精细到每个点位。”
如今,东城区18个街道地区每季度都会收到一份详尽的分析报告,列明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五类风险的发生情况,用精确的数据提示同比环比变动趋势、多发案事件类型和矛盾纠纷较多的社区,细究每个问题到底出在哪个领域、哪个区域。
“xx街道上报防火警报”,东城区委政法委工作人员在演示平台的时候,长安君看到屏幕右上方实时跳出红色的提醒字样,反复滚动。
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就像一个“指挥部”,将多部门社情、警情、案情、舆情数据有效整合并智能分析,还通过科学赋值、调试算法建立起“平安指数”考评体系,18个街道地区大排名,全区定期召开督导会、推进会,点评街道社区的治理效果。
“政法工作必须要实打实。”陈献森表示,将矛盾风险定性定量,就是为了破解“浅尝辄止”的问题,才能真正有的放矢制定个性化防范对策,推动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型,把事后应对变为源头治理。
他不再指着街道书记的鼻子叫嚷……
化解矛盾风险,难点是要打通基层“条块分割、资源分散、衔接不畅”的堵点淤点,如果不能集中力量,就容易互相推诿,要不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手忙脚乱还解决不了问题。
朝阳门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唐兵兵,深有体会。他还记得,王大爷因为停发低保,常常酒后跑到街道办事处服务大厅大吵大闹,指着自己鼻子叫嚷的样子。
王大爷和老伴无儿无女,曾是社区的低保户。2021年因为老伴收入增长,家庭收入超过了低保家庭标准,被停发了低保。王大爷十分不满,要求街道为他恢复低保。“他的诉求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的政策底线必须守住,”唐兵兵说,“但他的实际困难也需要主动解决,不然矛盾永远无法化解。”
街道矛盾调解处置中心联合民政、司法、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调解组,耐心给王大爷讲解政策、疏导思想、说明利害关系。虽然王大爷不符合低保标准,但他的家庭仍属于低收入家庭,街道为他快速办理了低收入家庭补贴。
为了能让王大爷增加收入,唐兵兵还动员他参加社区的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一套“组合拳”下来,王大爷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他还给街道送来了感谢信。几天前,正在分类垃圾的王大爷叫住了唐兵兵,俩人就在垃圾桶旁唠起了家常。
“党群合”“资源合”“德法合”“民民合”——这起纠纷的化解让唐兵兵感触颇深,矛盾风险分层过滤的重点在街道,而街道能够整合起各方资源,得益于集中发力,以街道矛调处置中心为依托的“四合一家”模式,成为化解矛盾的“主干”。
胡同间、小区里、商务楼宇中,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被动员起来,和社工、街道干部一起全面排查矛盾隐患,法官、律师、公证员、心理医生、人民调解员定期来到街道、社区,小矛盾就地化解,大矛盾握指成拳解决在街道。
效果是明显的,试点一年来朝阳门街道受理的矛盾纠纷数量因多渠道排查翻了一番,办理时间却因分级调处较以往缩短了60%,专业人员的协助让调解成功率高达97%,在今年一季度全区“平安指数”排名中,朝阳门街道位列第一。
“排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办了实事,”唐兵兵说,有些“凡尔赛”,但很真诚。
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所在胡同口朝东望,透过一幢幢居民楼,就能看到银河SOHO标志性的弧形穹顶。悠久的文化、浓浓的烟火气、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仿佛时空穿越般汇聚在一瞥之下。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的社会治理呼唤着创新也需要执着坚守。
“居委会大妈”真的“热心肠但没啥文化”吗?
治理体系的“最末端”,恰恰是矛盾化解的“最前端”,只有做实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台账,把底数摸清摸透,落实到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人,才能不断把工作前移,形成矛盾化解的良性闭环。
“很多人觉得我们就是‘居委会大妈’!”四块玉社区党委书记张婧笑着说,“潜台词就是热心肠但没啥文化”。
有一个场景她至今记忆犹新,十几年前自己刚到社区工作的时候,只有两台电脑,其中一台还没有开箱——因为没人会用。所有信息,不是记在本子里,就是记在脑子里。
在以前邻里之间知根知底的熟人社会里,“居委会大妈”也许能靠着热心张罗好社区的一摊事,但在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社工年轻化职业化趋势显著、社会治理越来越要求精细化的今天,仅仅靠热心,是干不好社区工作的。
“胡同里的流浪猫又弄翻了垃圾箱”“一楼的大爷反映这两天马桶下水又不畅了”……
这是网格责任区社工李炫烨和同事在“社区汇聚”系统里上传的“民情日志”。2020年,东城区试运营这套系统,四块玉社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
在使用过程中,张婧发现,这个系统对社区太重要了。整个社区3个网格15个微网格的所有基础数据信息全部“一网打尽”,人、地、事、物、组织等的信息变化,随时随地在系统中更新,社工作为网格责任区网格员在每天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着社会治理所需的各类海量数据。
每一件“小事”,从发现到解决的全过程,都被社工上传到“民情日志”中:
——组织居民起草了“解决流浪猫隐患的方案”,大家一起动手在固定位置搭建猫舍,定时投喂,轮流当“铲屎官”,让“胡同里的喵星人”成为一道风景;
——居民自治小组协调业主们事先挪开车辆,让提前预约的抽粪车能够顺利进入老旧小区,及时疏通化粪池,做好宣传工作,让高层住户不往马桶中丢杂物,以防一楼大爷家的污水溢出,弄得整个楼居民怨声载道;
同时,这些问题隐患、矛盾纠纷一并被纳入前述“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全区数据库,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可以主动感知、掌握社会律动的每一个音符。
这就是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工作的“最末端”,主动排查,不再“盲人摸象”,让大量小隐患真正解决在了基层、解决在了萌芽状态。遇到社区无法解决的矛盾,社工也会及时如实录入系统,从而形成矛盾分级处置,便于街道及时调配资源“重点问题联管、重要事件联处、重大矛盾联治”,让各类矛盾纠纷在整个矛调体系中得到解决。
“矛盾化解是一场整体仗,要主动感知苗头、及时处置风险、联动化解矛盾,做到‘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在不久前,召开的平安东城建设推进会上,陈献森这样说道。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