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时间 : 2023-05-04 08:03:31 来源 : 外滩教育

看点 如何进入哈佛?在一双儿女先后进入哈佛后,本文作者通过对比、复盘发现,所谓的“成功经验”,并不是高分、竞赛、拼简历,而是通过一些事情弄清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篇 作者写于8年前的文章,在今天看来,对于申请路上的家庭 仍颇具启发和帮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奴隶社会 (ID: nulishehui)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丨园子 编丨Iris

一不小心也掉进了“儿女上哈佛,父母讲经验”的俗套。

其实并不想讲哈佛,也不想谈经验。儿子高中 11 年级时在中文学校专门办了个“男儿要当童子军”的讲座,500 人的学校只来了十几个人。后来他上了哈佛以后再次讲话,200 来人的屋子一下就爆满,所以我这次也把“哈佛”放在文章题目里。其实 100 人报哈佛,进入前 20 名靠实力,从 20 名进到最后录取的 5 名很大程度靠运气,还真没法谈经验。

不过,如果我有老三,我还是会用同样的方法养育他,能不能上哈佛却完全没有保证。如果非要用经验这个词,我想说:不要去搬别人的“经验”,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做事重于考试

很多华裔孩子进哈佛,都是 SAT 满分高分,学校里排名数一数二,AP 一大堆全是 5 分,弹琴竞赛大奖顶尖小奖无数,令人仰慕。

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既非常聪明又非常勤奋,那份聪明不是每个孩子学得来的,那份勤奋也不是一般父母逼得出的。所以那样的战绩对很多孩子即使不吃不睡不玩儿可能也达不到。父母如果拿这些牛娃来鞭策自己的孩子,常常会让孩子自惭形秽,破罐破摔。

我小时候也是一枚学霸,读书考试从没觉得苦就拿了高分,还玩儿了好多别的东西。初三时恰逢中国恢复高考,就一门心思冲向高分,越高越好,把学校里各种光鲜戴在了头上。

但是一旦离开学校既定的轨道,你会发现要去做大事还需要有锁定目标的眼界和百折不挠的坚毅,即使做一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也需要为人处世的智慧。

念书考试的本事只能决定你在既定的轨道上跑多快,而品格和个性才是决定你最终离开轨道可以走多远的关键。这品格和个性又是仅靠书本和课堂学不来的。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觉得美国名校不唯分数的取人标准很合我意,他们更看重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家孩子并不是很像我轻轻松松就可以得高分,考第一。与其让孩子花时间不停地追求学校的排名,SAT的高分,AP 课的数量,不如把注意力置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从做事中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

完整的事情哪怕只做一件,从选择目标开始,制订计划,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到最后承受失败或者享受成功,这当中名校所注重的素质如正直(integrity)、创造力(creativity)、领导力(leadership)、激情(passion )、坚定(determination)都会得到培养和体现。

如果通过这件事提升了自己,又影响了周围,这比简单地提高分数和堆积各种课外活动的小时数更有意义。

最合算的是,当你这样做了,哈佛录取了你,你会欢欣鼓舞。即使没录取,你也不觉着亏了什么。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做这一件件事情的过程,所以这当中的历练是终身受用的。

女儿有了一群小妹妹

她是个典型的女孩子,很喜欢小小孩。她从小爱画画手工跳舞,也学了拉琴和中文。虽然作为培养兴趣来学,并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过啥奖,但是这点本事却淋漓尽致地被她用在了教孩子的过程中,她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后来因地点太远生源少那所学校关门了。女儿在其中一位美国妈妈的积极鼓动下,在家附近自己办了一个“手拉手” 活动(Hand-in-Hand Chinese Program), 组织一群和她类似的华裔中学生跟那些领养的小孩子结成姐妹对,教这些孩子中文、跳舞,学习中国文化。

她们每周末有一次课,每月有一次姐妹联谊会,每个夏天还有夏令营。最多的时候要同时管理 50-60个4-6岁的小孩子和几乎同样数目的中学生。过春节中秋时还会有这些孩子的家长一同前来参加活动。

如同一个小型的中文学校。女儿和她的伙伴们要处理租场地、聘老师、招学生、编教程、做预算、建网页、买用品、回答家长咨询、协调志愿人员等等事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她跟一群伙伴们干得十分投入,乐此不疲。

无数周末,玩乐、睡觉和念书的时间都搭进去,但她一点没有抱怨,因为和这些大姐姐小妹妹在一起跳舞、游戏、做手工、化妆、看电影对她来说本身就是特别好玩儿的事情。

搞这些活动当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场地不能落实,老师不能来了,户外活动天气突变,来人太多订饭不够等等,都需要她果断决策,应急解决。应对之中她得到了长足的锻炼。

这个组织被后来的高中生们一届届地延续着至今已经快8年了。

女儿大学里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和小妹妹们聚会,看她们的演出,给她们过生日,把她们叫到家里来夜宿(Sleep Over), 真的像一家子的大姐姐一样。

上大学后女儿在哈佛的一个帮助中国领养儿童的组织“中国关爱”(China Care)里一直任职了 4 年。

暑假她还回到中国的孤儿院做义工,帮助波士顿当地的穷困孩子办夏令营。

这些经历让女儿和她的伙伴们从美国领养家庭学到了爱心、包容、奉献,同时把中国文化带进了这些美国家庭。

这些经历也把女儿从一个跟大人讲话会紧张心慌的小女孩,锻炼成落落大方快乐阳光的小领导。而那些领养的小妹妹在这些大姐姐身上看到和自己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她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如今这些小妹妹很多已到了十几岁的青春期,她们还与女儿在Facebook上保持着联系,开始说一些自己的悄悄话和小秘密了。现在的“手拉手”夏令营里,长大了的妹妹又回来作为姐姐帮助更小的妹妹。

儿子是个童子军

女儿小学时和她的美国同学一起参加了女童军(Girl Scout), 当时周围的华裔家庭包括我们对童子军了解很少。

我只是觉得这样的活动与游泳弹琴等其它课外活动不同,既不要花很多学费,也不要花很多时间回家练习。就是每周大家聚在一起搞一个主题活动,家长轻松孩子高兴,玩儿的东西也很健康。正好可以弥补我们在学校里找不到的品德教育和生存技巧训练,所以我就想让儿子也去。

但是小学初期他一直不肯去,直到五年级。现在回头看来在儿子参加的各种活动中童子军对他的成长影响最大。

童子军培养勇敢

儿子天生很胆小,生在海边城市,脚却不敢踩沙滩。不仅恐沙,还恐水、恐高、恐黑、恐单。在高处观景台,他会吓得不敢站直身子;郊游去山洞,他从头到尾抓住老师的手不放;直到小学快毕业了,他还一直不肯夜里自己睡觉……

是童子军改变了他。

他去童子军第一次的野营就在山洞里。那天下雨,雨大得洞里好多地方都漏,正好就漏在他的睡袋处。他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睡在水坑里了,也睡不着了,就坐了半夜到天亮。

回来后我们对他的经历大表惊奇,使他觉得自己能度过这样的夜晚很了不起。邪门的是,这么多年,每月一次的露营几乎总是遇到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而这样的经历在脑海里,以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可以睡觉。童子军也把周围的登山、滑雪、漂流玩了个够,每一项活动都需要勇敢。

童子军让儿子爱上了户外活动。

高中毕业那年,他带着两个没露营过的同学跑到他自己也从没去过的大山里露营;大学春假,他又鼓动同学从波士顿跑到家边的 Appalachian Trail 露营。就是那个曾经胆小恐高的他,偏要去玩儿空中跳伞, 任我怎么反对也没能拦住。

童子军推崇服务

我们童子军的领队人 Mr. P 是个典型的美国白人,非常投入童子军活动。他每星期队里开会都来,每个月的露营都去。在自己儿子高中毕业上大学以后的六七年里依然如此。

他一方面真是喜欢童子军,一方面也觉得有责任要把这一批批孩子带到鹰级(Eagle Scout)。他是 AT&T 的一个主管,凭他的才干他可以继续在公司里爬升,但是他没有去追求那些世俗眼里的成功。他开着最普通的福特车,住在最普通的中产阶级社区,最喜欢吃的食品就是热狗,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假期都给了童子军的活动。

队里像 Mr. P 这样的家长不是一个两个,是一批。

另一个退休的 Mr. S 儿子也早就长大离开了童子军。他自己弄个卡车, 一副标准的南方红脖子形象,家里的车库就是个大工作间,哪个孩子要做鹰级项目(Eagle Project),他就用自己的车帮着人家拉沙子拉木头,在他的车库里钉钉铛铛。据说他以前在公司里也是个 CEO 级的人物。

再说一位妈妈,她和老公都只有低薪的工作,还很不稳定,付房贷都有困难,用中国人的眼光这就算屌丝。但她却常年大量时间在童子军里帮忙,包括跟着全是男生的队伍去露营。由于她的监督帮助,本来一些要放弃完成鹰级项目的孩子都坚持了下来。

还有一个律师爸爸 Mr. M 有挺重的糖尿病,每次露营都得带着他的针剂和测糖仪,这是和他一起露营过很多次以后我们才发现的,大为吃惊,而他好像觉得这很平常。后来他又接任了队长的职务,意味着要承担更重的担子。

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美国社会里的普通人,他们过着那种简单快乐,有益他人,不求功利的生活,那么坦然,又那么超然。

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令我们全家敬佩,他们都成为儿子和我们全家的榜样,带动着儿子全身心地投入童子军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童子军的每周聚会每月露营义务劳动其实都是自愿参加的,但是儿子多年来除了极特殊情况,很少缺席。

这些美国人其实从前对中国了解很少,不乏偏见。他们印象里中国的东西都是假的烂的,中国的食品都怪怪的。自从儿子入队后,我们经常跟着他们去露营,在篝火旁的聊天里纠正过不少他们的偏见。

我们也自告奋勇为他们在野外做中国饭,包括用篝火做虾炒饭,用焖烧锅做红烧肉,被全队人赞不绝口,使得那些偏见在一点点消失。

几年下来 Mr. P 对亚裔孩子的接纳和支持使他得了州里的童子军多元化(Diversity)大奖。尽管儿子是队里仅有的几个中国孩子之一,他却成了 Mr. P 最密切的忘年交。

童子军训练担当

童子军最强调领导才能的培养。它设置很多不同级别不同职责的领导岗位,每六个月更换一次,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在其中担当或大或小的一个。各种活动都是靠孩子们自己组织安排,大人主要是给他们开车。

儿子从最低的小队长起,做到本队的最高职位 Senior Patrol Leader。在 Mr. P 的提携下,儿子在一年一度的全地区童子军露营大会中担任总指挥。

那个周末又遇到雷暴天气和龙卷风警报,600 多人的野外活动几次被暴雨打断,儿子经常要在几分钟内做出停止还是前行的决定,肩负重大的责任。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后来他作为童子军个人代表被邀请在分区的募捐活动中讲话,分享自己的体会。又由于这一演讲的成功,他被接连几次请到全地区全州不同场合的大型募捐活动中与体育明星和联邦参议员同台演讲,台下是400多名攥着支票的公司和律师所的大小头目,一次成功的募捐就得到30 多万美元的捐助。

高中毕业那年,儿子又被推荐为 2019 年即将在美国召开的四年一度的世界童子军大会的 9 人筹备组成员之一,把为童子军的服务带到了大学里,一直到今天。

不仅全心的投入使儿子在童子军里从最低的小队长做到全国的职位,这种勇敢服务担当的意识被深深埋入他的心底,贯穿到他的辩论、打乒乓球、学生纪律委员会等各种日常活动中。

儿子打乒乓得过州级的冠军,可是他意识到打乒乓的孩子太少了,得了冠军也激动不起来。

为了让主流社会更多了解这项运动,他发起组织了亚特兰大地区的高中乒乓球比赛,每年有四个月时间他和几个伙伴一起忙乎着筹备赛事,他们要联系赛场、裁判、球队,要自己拉商家赞助,定制 T-Shirt 和奖品,主持比赛的运行。

连续举办了四年,每年的赛事能吸引到周围七八个高中的六七十个孩子。尽管儿子自己并没能在辩论或乒乓的比赛中赢到全国大奖,但是只要参与过,他都为那个项目、那个集体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正如童子军的训言: “ Leave the place better than you found it (离开时要比刚来时更好)”。

写在最后

儿子的学习相对比较轻松。他未经补习考 SAT 得了2310,我也看到周围一些复习了再考,考了 4 次从 2300 考到 2400 的中国孩子。儿子说没必要。唯一的用处是有可能得个明星学生(Star Student),但是这称号来了就来了,花好多时间去争取没啥意义,还有更多事情可做。

做事重于考试,他有这种心态让我非常欣慰。

高中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钻研一个科学课题,陶醉于喜爱的音乐和运动里;

但也并非都是这么高大上,哪怕是精专一种自己喜欢的游戏,在麦当劳打工成为模范雇员(Employee of the Month/Year),做点心做到周围的朋友聚会都来找你下订单;

儿子学校里的美国孩子还有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有给当地议员做竞选助手的......

只要适合自己的兴趣特点,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就会在其中得到成长,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自己。

如果进一步把自己喜爱的事情融入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之中,那就是完美的人生追求了,也是哈佛和美国各大名校想要的学生。

但是千万不要去生搬别人的课外活动“经验”,比如在童子军里混一个鹰级头衔或到处做义工多少多少小时,只为放在简历里,而其实却没有用心参与和体验这个过程对人生的改变,这样去做事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我们这一代华裔移民大都是从国内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走过来的,现在又拿出千家万户爬名校一根藤的劲头在美国栽培我们的下一代。

其实截然不同的是,当年在中国高考确实是独木桥,一根尺子,一个方向,独木桥下冲掉了多少青年追求彼岸的梦想;而今天在美国长藤却不是一根,四通八达,纵横交贯。

百花园里每朵花都有她傲然盛开的角落,藤上藤下都可以结出殷实的瓜果。当我们变一个角度,换一下眼光,我们会发现世界天高地广,处处有常春,人生本来就该是这样豪迈的。

作者:园子,清华大学本科及硕士毕业,1990 年赴美获博士。现在移动电话公司做 Data Scientist。女儿和儿子于 2010 和 2012 年进入哈佛大学。本文写于 2015 年 6 月。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热门文章